一份題為《關于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爭論——對IPCC報告的科學性質疑》的研究報告,近日正式完成。且看如下觀點:“近百年來,氣溫的上升和全球氣候的變化屬于正常波動范圍。與其說氣候變暖,不如用‘氣候變化’來得客觀”,“溫室氣體、溫室效應和氣溫的關系復雜,它們與氣候變化存在多大相關性,還尚待研究……”
全球氣候是否正在變暖、溫室氣體排放是否罪魁禍首等問題,眼下正成為世界各國政治家與科學家關注的焦點?!皻夂蜃兣伞迸c反對派各執(zhí)己見,爭得不可開交;而這份由北京大學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(tǒng)研究所教授、博士生導師承繼成領銜完成的報告,以系統(tǒng)詳盡的科學數(shù)據(jù)與論證,對聯(lián)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(IPCC)研究結果提出了異議。
“節(jié)能減排、發(fā)展低碳經濟等理念,對于節(jié)約能源、保護資源,實現(xiàn)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具有重要的戰(zhàn)略意義。但要說這都和氣溫升高、全球變暖有關,恐怕并不那么簡單?!痹谖覈茖W家看來,目前諸多問題都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。
氣候變化或屬正常波動
“最近100年來全球年平均氣溫上升0.74℃,而近100年來的全球平均地面氣溫曲線表明,氣溫呈急劇上升趨勢。”IPCC認為,氣溫上升,主要是由于工業(yè)化引起的二氧化碳(CO2)、甲烷(CH4)和一氧化二氮(N2O)等溫室氣體排放造成,同時也與森林砍伐、城市化與農業(yè)生產過程排放的上述溫室氣體有關,與太陽輻射變化無關,氣溫上升99%是人為原因所致。
對此,承繼成教授分析,全球氣候變化是氣體地球子系統(tǒng)的更次一級子系統(tǒng),具有不同時間尺度的波動性、周期性和不確定性特征,同時又有時間與空間、整體與局部的復雜關系——若進行10年、50年或100年氣候變化趨勢研究,必須有賴于較長時間尺度的數(shù)據(jù)。從6億年的時間尺度看,地球氣候具有三次較大的冰期與暖期的氣溫波動。以5000年的時間尺度來看:近代氣候正經歷著小冰期之后的“20世紀暖期”——即IPCC所指的上升0.74℃(小冰期之前依次為羅馬暖期、中世紀冷期、中世紀暖期)。即便如IPCC所預測,至2100年時,全球氣溫在現(xiàn)有水平14℃基礎上,可能再上升2℃,達16℃水平,也未超過歷史上羅馬暖期、中世紀暖期或我國仰韶文化時期的氣溫水平——其時約16℃至17℃。
判斷氣候變化應綜合評價
“溫室氣體排放與氣溫關系,存在不確定性?!背欣^成教授說,CO2引起的增溫效應,當超過一定臨界值之后就呈遞減關系。“比如,現(xiàn)在CO2濃度是280ppm,氣溫14℃,而在寒武紀時,CO2濃度高達6000ppm,但氣溫卻僅為30℃左右?!背欣^成教授還舉例,1850年工業(yè)革命前,大氣中CO2濃度為270ppm,至2008年為387ppm——這160年間,CO2濃度增加了117ppm;同期CH4、N2O濃度也在增加,轉換成CO2當量,至少增加160ppm。兩者相加,溫室氣體累計增加量應為277ppm,而對應的,溫度只上升了0.74℃……“越來越多證據(jù)表明,CO2濃度與地表溫度并非線性關系,判斷氣候變化應用更多指標綜合評價,如海洋運動、太陽活動等?!?/p>
承繼成教授表示,姑且不論溫室氣體排放與氣溫關系,近百年來導致CO2濃度增加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,亦尚待研究。據(jù)了解,與IPCC認定氣溫上升99%由人為原因所致相反,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Miller研究小組認為,來源于自然排放的CO2為3000億噸/年,占97%,來源于人類活動的約80億噸/年,占3%。“比如,汶川地震釋放的CO2,約為人為排放的CO2一年總量的2%,而每年全球7級以上大地震平均為18次,中小地震加無感地震每年數(shù)量平均為2萬多次。這些地震或斷層活動,都會釋放一定數(shù)量的溫室氣體?!?/p>
“太陽活動與氣溫變化密切相關,而且影響很大。”研究報告提出,近百年來的大量實測資料證明,太陽活動哪怕只有一點微小變化,也能通過臭氧作為“放大器”間接影響到氣溫的顯著變化。
極端氣候與氣溫關系尚待論證
“目前尚無充分證據(jù)論證氣溫上升導致極端氣候,并由此對地球帶來不可逆轉影響?!背欣^成教授表示。
據(jù)IPCC預測,氣溫上升的結果將導致海平面上升,一些沿海經濟發(fā)達、人口密集地區(qū)將被淹沒,并導致極端氣候如暴雨、干旱、颶風、大雪頻發(fā),并將造成病蟲害、瘟疫及有害人類健康的事件發(fā)生。因此,IPCC認為,“必須保證2100年時,平均氣溫上升幅度不能超過2℃。若超過則將使人類經濟受到嚴重損失,若超過4℃,人類將遭到毀滅性打擊?!?/p>
但在承繼成教授看來,即使100年后氣溫果真增加至16℃左右,也仍未超出羅馬暖期、中世紀暖期水平——那時未出現(xiàn)極端天氣頻發(fā)和嚴重災害現(xiàn)象。實際上,暴雨、干旱、酷熱、嚴寒等天氣現(xiàn)象自羅馬暖期以來就一直存在過,并不構成危及人類生存的重大災害。